富县茶坊镇纪委解决“四难”落实“三转”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11日   

乡镇纪委作为最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关,对如何落实“三转”,有“四难”:认识统一难;能力提高难;专职专业难;正常履职难。只有解决好这“四难”才能更好地促进落实“三转”。

一、乡镇纪委的“四难”境地

1、认识统一难。一是部分镇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央“三转”要求的重要性,落实“三转”工作打折扣,仍让纪委书记过多地分管纪检监察以外的工作。二是镇纪委书记自身认识不到位,认为纪委工作到处得罪人,害怕同事们都是“明着怕你,暗里骂你”,怕处理干部影响人际关系,有“老好人”思想。

2、能力提高难。目前乡镇纪检干部,掌握金融、财务、审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较少,在从事纪检业务之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对纪检业务知识知之甚少,普遍存在“上岗时没有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等问题。同时,由于镇纪检干部岗位变动快,对业务学习兴趣不高,造成镇纪委独立办案能力较差。

3、专职专业难。按照镇纪委机构设置,镇纪委班子由纪委书记、纪检专职委员、纪委委员组成,但事实上,镇纪委成员多由其他人员兼任,班子缺乏合力。一般来说,纪检干部要求为党员、公务员,但目前镇里合适人选不多,专职配置很难,更不要说专职专业。

4、正常履职难。镇基层站所大部分都属于县直管,编制、工资、考核都不在乡镇,镇纪委无法监管,也不好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督;镇纪委工作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监督检查工作时常受阻,办案阻力很大;镇纪委成员一般都由乡镇其他干部兼任,专业能力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委员基本上不参与纪委工作,很难正常履职;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动不动就辞职不干,有时查处一个村干部,可能导致村级工作无法开展。

二、破解“四难”的对策

1、回归纪检主业,实现乡镇纪委业务专职化。乡镇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与群众离得最近,交往最多。当前必须要明确乡镇纪委的职责定位,乡镇纪委书记除履行监督责任外,一律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突出执纪、监督、问责主业,强化作风建设、案件查办、预防腐败工作重点。纪委其他成员要严格落实乡镇纪委书记主抓的纪检业务,改变以往分工过多、业务宽泛、大包大揽等问题,彻底厘清职责,解决“主业不清”问题。

2、着力强化培训,提高乡镇纪委业务水平。对乡镇纪检干部进行定期不定期专业培训,平时组织各种实用性学习活动,全方位提升乡镇纪检干部的素质水平。对乡镇纪检干部实施轮训的方式申请参与县市纪委办案过程,进行全覆盖的办案能力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开展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培训,教育乡镇纪检干部严格遵守办案各项规定和纪律,全面塑造一支能打硬仗、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的纪检监察队伍。

3、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纪检干部的工作作风。“正己才能正人”“打铁还需自身硬”,乡镇纪委只有严格自律才能做到严肃执纪,同时将“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正心、修身、律己的表率,自上而下带动基层干部勤政廉政,实现干部作风的彻底好转。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让纪检干部在思想上敢干、态度上肯干、业务上能干,坚决克服封闭守旧、消极畏难、敷衍塞责等无所作为的思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出新的举措,切实投入到工作中去。强化党性意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明确镇党委领导责任,镇纪委监督责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放权、放手,让乡镇纪委做好本职工作。

4、创新管理体制,促进纪检工作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乡镇纪检干部管理制度和办法,尝试推行乡镇纪委委派工作机制,探索在乡镇纪委设立副科级纪检专员,同时,考虑将纪委委员纳入纪检津贴发放范围,调动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打消他们严肃执纪的顾虑,化解人员不足矛盾。乡镇纪委的人、财、物由县纪委统一管理,办公经费纳入县纪委统一调配,着力解决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普遍存在的编制不足、专职不专、出路不宽、经费紧张等问题,彻底解决乡镇纪检干部对提拔时被边缘化的担心。同时将乡镇基层站所,县联村干部纳入监督范围,加强监督力度,办案人员由县纪委统一调配,减少同级党委、政府、人情关系等外界干扰因素影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对于真正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纪检干部,优先提拔重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同时,大胆启用年轻干部,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公务员,他们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力军。

富县茶坊镇纪委解决“四难”落实“三转”
来源:    时间:2015年05月11日

乡镇纪委作为最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关,对如何落实“三转”,有“四难”:认识统一难;能力提高难;专职专业难;正常履职难。只有解决好这“四难”才能更好地促进落实“三转”。

一、乡镇纪委的“四难”境地

1、认识统一难。一是部分镇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央“三转”要求的重要性,落实“三转”工作打折扣,仍让纪委书记过多地分管纪检监察以外的工作。二是镇纪委书记自身认识不到位,认为纪委工作到处得罪人,害怕同事们都是“明着怕你,暗里骂你”,怕处理干部影响人际关系,有“老好人”思想。

2、能力提高难。目前乡镇纪检干部,掌握金融、财务、审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较少,在从事纪检业务之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对纪检业务知识知之甚少,普遍存在“上岗时没有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等问题。同时,由于镇纪检干部岗位变动快,对业务学习兴趣不高,造成镇纪委独立办案能力较差。

3、专职专业难。按照镇纪委机构设置,镇纪委班子由纪委书记、纪检专职委员、纪委委员组成,但事实上,镇纪委成员多由其他人员兼任,班子缺乏合力。一般来说,纪检干部要求为党员、公务员,但目前镇里合适人选不多,专职配置很难,更不要说专职专业。

4、正常履职难。镇基层站所大部分都属于县直管,编制、工资、考核都不在乡镇,镇纪委无法监管,也不好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督;镇纪委工作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监督检查工作时常受阻,办案阻力很大;镇纪委成员一般都由乡镇其他干部兼任,专业能力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委员基本上不参与纪委工作,很难正常履职;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动不动就辞职不干,有时查处一个村干部,可能导致村级工作无法开展。

二、破解“四难”的对策

1、回归纪检主业,实现乡镇纪委业务专职化。乡镇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与群众离得最近,交往最多。当前必须要明确乡镇纪委的职责定位,乡镇纪委书记除履行监督责任外,一律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突出执纪、监督、问责主业,强化作风建设、案件查办、预防腐败工作重点。纪委其他成员要严格落实乡镇纪委书记主抓的纪检业务,改变以往分工过多、业务宽泛、大包大揽等问题,彻底厘清职责,解决“主业不清”问题。

2、着力强化培训,提高乡镇纪委业务水平。对乡镇纪检干部进行定期不定期专业培训,平时组织各种实用性学习活动,全方位提升乡镇纪检干部的素质水平。对乡镇纪检干部实施轮训的方式申请参与县市纪委办案过程,进行全覆盖的办案能力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开展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培训,教育乡镇纪检干部严格遵守办案各项规定和纪律,全面塑造一支能打硬仗、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的纪检监察队伍。

3、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纪检干部的工作作风。“正己才能正人”“打铁还需自身硬”,乡镇纪委只有严格自律才能做到严肃执纪,同时将“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正心、修身、律己的表率,自上而下带动基层干部勤政廉政,实现干部作风的彻底好转。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让纪检干部在思想上敢干、态度上肯干、业务上能干,坚决克服封闭守旧、消极畏难、敷衍塞责等无所作为的思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出新的举措,切实投入到工作中去。强化党性意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明确镇党委领导责任,镇纪委监督责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放权、放手,让乡镇纪委做好本职工作。

4、创新管理体制,促进纪检工作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乡镇纪检干部管理制度和办法,尝试推行乡镇纪委委派工作机制,探索在乡镇纪委设立副科级纪检专员,同时,考虑将纪委委员纳入纪检津贴发放范围,调动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打消他们严肃执纪的顾虑,化解人员不足矛盾。乡镇纪委的人、财、物由县纪委统一管理,办公经费纳入县纪委统一调配,着力解决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普遍存在的编制不足、专职不专、出路不宽、经费紧张等问题,彻底解决乡镇纪检干部对提拔时被边缘化的担心。同时将乡镇基层站所,县联村干部纳入监督范围,加强监督力度,办案人员由县纪委统一调配,减少同级党委、政府、人情关系等外界干扰因素影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对于真正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纪检干部,优先提拔重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同时,大胆启用年轻干部,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公务员,他们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力军。

陕ICP备090084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