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整治以来,子长市纪委监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集中整治与深化医改、促进治理结合起来,一体推进监督和监管责任贯通发力,坚持小切口破题,大纵深纠治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以实际整治成效书写“民生答卷”。
聚焦看病难,打出医疗质量提升行动“组合拳”
针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舍近求远上“大医院”、找“名医生”就诊等问题,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卫健局从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破题,全面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一是深化对口协作引外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在深化拓展与西安交大二院、陕中附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对口支援协作业务中实现“借梯上楼”。仅西安交大二院专家团队开展手术带教20余台,教学查房15次,举办学术讲座20余次,解决疑难病10余例,举办大型义诊4次,使患者在家门口尽享优质医疗服务。二是建设重点专科强自身。为降低重大疾病市外转诊率,市人民医院新建了神经外科、血液透析科临床重点科室和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重症医学科,将95%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留在市域内就诊。市中医院由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领衔建成4个名老中医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跟诊教学,使中医业务量翻番式增长。三是凝聚医共体合力促共享。组建了2个紧密型医共体,将全市16所基层医疗机构及村卫生室统一管理,并建立远程影像会诊、远程心电会诊、120急救、医疗废物收储等区域医疗共享中心,医共体医师团队整建制入驻分院,使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能解决。
聚焦看病贵,抛出整治过度医疗“撒手锏”
针对小病大治大养、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过度医疗现象,市纪委监委全面压实卫健部门主体责任,推动落实一系列靶向性治理整治措施。一是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负担。在督促全市医疗机构在严格执行《关于公布全省检验结果互认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配套制度机制10项,推动检验结果互认由38项新增到54项。累计开展检验互认506人次,降低患者检查费用约10万元。二是强化源头控费促规范。全面取消处方数额提奖法,制定以三级医师查房、手术分级管理等为主的15项核心制度,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DⅠP)支付改革,建立药耗占比与科室绩效奖励挂钩等“三规范一挂钩”考核评价机制,促使医院主动控费。据统计,市人民医院住院费用下降22.55%,药占比下降了40%,平均住院天数下降2天。三是坚持查案警示强震慑。市纪委监委落实重点案件包抓机制,坚持风腐一体同查同治。开展医德医风专项督查,医务人员主动上缴收受红包1769元,对4名卫生院院长违规套取医保资金问题立案调查,追缴医保资金2.71万元,对药品供应商薛某某和市药品配送中心主任马某某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为护航医疗领域风清气正注入“强心剂”。
聚焦看病累,打通患者就医体验“中梗阻”
针对群众挂号、就诊、住院等就医环节的难点堵点痛点,市纪委监委督导各医疗机构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环节”入手,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一是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惠民就诊模式。为保障门诊患者就医连续性,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率先在3家市级医院推行“一号管三天”就诊模式,给患者就诊带来了方便和优惠;对急危重患者开设急救急诊绿色通道,实行先就诊、后挂号,先抢救、后交费,先住院、后办手续的“三先三后”制度,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二是启用“智慧叫号”系统。为解决排队混乱问题,督促子长市人民医院启用门诊窗口“智慧叫号”系统,在门诊、B超室启用叫号小屏14个,大屏3个,并增设导医台开展咨询陪诊送诊服务,让患者真切体验到有序、舒适的就医环境。三是开通检验报告自助查阅打印服务。为方便患者及时知晓检验结果,避免排队等候取报告单,市人民医院安装检验报告单自助打印系统,在微信公众号开设预约挂号、报告查询业务。此外,还取消了停车收费,倡导职工“绿色”出行,增加安保人员疏通车流,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