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村组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镇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真抓实干,形成了班子团结、民心凝聚、风清气正、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但随着交通、通讯及城市资源等带来的便利,村干部“走读”的问题日渐突出。通过对村干部“走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得出如下报告:
一、村干部“走读”现状:调查全镇29个村(居)委,29个村(居)党支部书记,6个副书记;29个村(居)委主任,2个副主任。在市区或县城购房的有26人,占39%;在市区或县城租房的有4人,占6%;长期居住在村上的有35人,占53%;白天在村上工作、晚上住在县城的有31人,占47%。
二、村干部“走读”成因:一是随着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乡镇至县城交通便利、所需时间缩短,加之村干部购置私家车日益增多,为干部“走读”提供了条件;二是城乡差距比较明显。县城公共服务设施、住居环境明显优于乡下,农村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多数村干部把家安在县城,致使干部“走读”;三是干部对“住读”的认识不高。有的干部认为,现在通讯、交通发达,只要“不耽误”工作,没有必要吃住在农村;有的认为,干部长年奉献在基层,把家安在城里,为子女读书、照顾父母、方便就医等创造条件情有可原,“住读”可能导致信息闭塞、思想禁锢和家庭矛盾;四是一些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部分干部“公仆”意识淡薄,认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即可,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工作行为会疏远党群、干群关系;五是干部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淡薄。部分干部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抬头,思想观念异化、工作作风漂浮,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认为如果强行规定干部“住读”,干部却“无事可做”,反而会“身在农村心在城”,产生负面情绪。
三、村干部“走读”管理:一是抓思想转变,从观念上拒“走读”。镇党委、政府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契机,引导干部充分认识“走读”的危害性和“住读”的必要性,切实解决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问题,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为什么要‘住读’”的大讨论,对走读的危害进行深入剖析,对如何扎根乡村干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增强村干部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奠定干部安心“住读”的思想基础。二是抓制度创新,用机制管“走读”。要解决“走读”问题,必须靠制度,建立“住读”长效机制。1、全面推行“135” 工作制。要求计生站、社保所等窗口单位每天安排1名领导干部值班,镇领导干部每周在镇住宿不少于3个晚上,村干部每周在村住宿不少于5个晚上。2、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要求班子成员不仅要管好事,还要管住自己的人,对“下属”走读要负“连带”责任,并且将按照“四风”备案制被记录档案。3、探索开展值班人员“夜学、夜议、夜谈、夜访”活动。“夜学”即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开展学习;“夜议”即利用晚上时间讨论研究当前工作;“夜谈”即利用晚上时间与干部群众交心谈心;“夜访”即利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走访党员群众。4、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搬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征求意见制度,坚持干部驻村包组联户、“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千名党员进村入户解民忧”、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察民情、集民智、惜民力、解民忧、谋民利。三是抓环境改善,创造条件留“住读”。镇党委、镇政府从切实关心解决干部的食、住、行着手,为镇村干部创造良好的“住读”条件。一是改善住宿条件。采取挤、租、调等办法,解决干部住宿问题,同时为每个住宿房间配备电风扇、热水瓶等日常用品。二是丰富文化生活。建立干部文化娱乐室,整合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资源。三是加强食堂管理,严格来客接待制度,减少接待费用,每月从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钱补贴干部伙食,保证镇干部一日三餐或加班工作之后能够吃上经济实惠的家常便饭,解除干部后顾之忧。四是抓监督检查,严格管理查“走读”。1、建立督查组。成立以镇纪委书记黄小东为组长的专项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落实住宿制度等情况进行抽查、暗访;并要求督查组每月不少于两次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时如遇干部下村,则通过电话或派专人进行核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查,及时查处。2、借助家属监督。每季度召开一次干部家属会,讲道理、提要求,请她(他)们理解并监督干部“住读”;同时,由镇党委、镇政府牵头,邀请镇村干部家属参加集体活动,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主要领导上门走访慰问,让她(他)们亲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真正从心里支持并督促干部安心“住读”,放心工作。3、接受群众监督。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干部等为作风建设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