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问题,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重点领域。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个别村出现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资源处置不当等问题,引发了严重的干群矛盾,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抓好业务指导组织业务培训
“三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要针对“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认真抓好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
(一)抓好业务指导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1)建立健全资产台账。要对农村集体资产清理核实并已经造册登记的,对账实不符,产权不清,存在纠纷的,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妥善处理。在此基础上,已建立的资产管理台账,对集体资产的变动情况及时登记,保证账实相符。
(2)正常资产评估。农村集体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经过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照程序科学评估,按照市场确定价格:①资产拍卖、转让;②所属企业兼并、出售、联营、破产清算;③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实行股份合作制;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评估的其他情况。
(3)强化资产经营。农村集体资产可以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有偿使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2、农村集体资源管理
(1)建立健全资源台账。村集体作为发包方是集体资源管理的主体,要建立健全集体资源台账,落实登记集体资源项目、面积(数量)和开展经营管理。
(2)规范土地承包。全面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3)透明资源发包。农村集体资源开发经营方式和承包、租赁方案必须经本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镇人民政府审核备案。
3、农村集体资金管理
(1)明确管理主体。农村集体资金必须由镇统一管理。
(2)健全管理制度。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财务预决算、收入解交、费用报批、票据使用、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制度,并张贴上墙,接受群众监督。
(3)规范账务处理。在账务处理上要做到先理财,后入账。财务事项发生时,必须取得或填制有效的原始凭证,由经手人和证明人签字并注明用途,经村民监督委员会审核签字盖章后,经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
(4)及时财务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每季至少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应随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必须做到每月公布一次。
(5)严格执行收支管理制度。各乡镇、办事处要遵照关于加强对村集体财务收支管理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村级各项开支标准,规范村级收支的管理行为。
(二)组织业务培训
认真组织镇、村两级“三资”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财务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根据各乡镇实际工作安排,对所有基层农财工作人员和村会计进行一次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登记备案制度,提升“三资”管理业务能力。
二、加大督查力度、及时纠正问题
在开展“三资”管理工作中加大监督力度全面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主动协调矛盾,积极推动“三资”管理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一)加强监督、及时公示,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要加大监督力度,对村上的农村集体“三资”变动、处置情况经“四议两公开”程序后,督促村委会及时进行公示,杜绝在出现贪污、挪用、侵占、低价承包、低价租赁、低价转让农村集体“三资”的问题。
(二)完善台账、形成动态管理,各乡镇统一代管的农村集体“三资”的各种表册、资料,村上会计员要及时报改,要账实相符,不得调整会计账目时弄虚作假。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四)严肃纪律、落实责任,对在“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履职不到位、监管不力、工作失职渎职等问题,严格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