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13日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提秀莲,女,大学本科学历,笔名:风飞月。1964年生于青海省门源县。宝鸡职工作协会员、宝鸡市散文协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协会会员。现为陕西省凤县纪委执法监察室主任。2006年开始写作,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雪莲诗刊》、《陕西机关党的工作》、《党风与廉政》《宝鸡日报》、《陇南日报》、《商洛日报》、《秦岭文学》《宝鸡风纪》等报刊杂志,多篇(首)散文与诗歌入选《宝鸡览胜》、《宝鸡散文杂文荟萃专集》、《宝鸡市反腐倡廉诗词集》、《陈仓石鼓古今诗词集》、《七彩凤县文化专辑》、《凤翥九天》杂志等。出版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曾获全国纪检监察期刊“以廉兴国杂文比赛”一等奖、陕西省廉政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征文活动诗词二等奖等。

 

 

【作家心语】岁月如风,转眼即逝。倏然间,我在纪检监察征途中已经行走了26个年头。在这26年里,不管窗外风声有多贫穷,我都把热爱工作当作富足的源泉,无限热忱地将精力交给工作;不管世间的生存图景多么纷繁芜杂,我都以诗歌、散文为精神寄托,让身心紧贴大地。在爱与被爱中,不仅使纪检监察工作的枝头结满了果实,而且诗歌、散文的枝枝叶叶也日益葱茏。我像一个初生的婴儿,迎着散文和诗歌的小径一路奔跑起来,时间被我甩在身后,浅薄和浮躁被我甩在身后,我的脉管里流淌着诗歌的血液、散文的芳香,她们给了我一个富裕的人生。这期间,我一再下潜,一再积淀、一再沉浮、一再靠近。当累到一定时候,当孤寂、落寞到一定时候,囚困在心中的灵感和无边的遐想,便在纸张上奔跑起来。从此,我有了磅礴的生命内涵。

(摘编自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原载《党风与廉政》2012年第5期)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生动的凤县民歌

★提秀莲

 

 

凤县古称凤州,因其西邻甘肃,南通四川,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和“川陕锁钥”之称,故黄河文化、巴蜀文化、陇南文化、古羌文化如同条条溪流在这里汇集、融合,让这里每一个山村都盛产民歌。这些民歌就像一茬茬青翠葱茏的植物,在凤县的山山岭岭茂盛地生长着。

 

凤县民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等。无论哪种歌体,都是山村人民生活信念的生动体现和传神表达。你听 :“山歌子来把山头,阎王见我也发愁。孔夫子见我就下马,皇帝见我也低头。”这是多么豪迈的情感表达啊!神话传说中阎王掌控生死,而孔夫子则是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古时皇帝掌控着生杀予夺大权,都是“大牌”,哪个敢惹、谁人敢碰啊?可是,只要山村人民站在山头唱起山歌,那粗犷豪放的气势,甚至让这些“大牌”也纷纷下马、低头,甘拜下风了。

 

凤县的民歌就是凤县的历史,沿着凤县人民歌风吟月、抒情颂爱的足迹,我仿佛看到山村女儿的妩媚与款款深情,看到山村男儿的风华与绵绵情意,看到了山村人民的从容、豁达、纯朴与善良,看到了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源泉。在扰攘的红尘中,我很庆幸自己在原汁原味的民歌原生地生活与工作,能时时聆听那一首首有如天籁的民歌,让干涸的心田得到清泉的滋润,让躁动的心重又宁静下来。(节选)(发表于《宝鸡日报》2014年9月16日)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江畔幽思 ★提秀莲

清晨,推窗俯瞰,嘉陵江上阳光折射的颗粒透明闪亮,穿梭于水面细碎的波纹与涟漪之间,犹如一帘幽梦。风吹过来,河岸长廊的柳树叶子纷纷飘落,静静地铺洒在路面和河岸的绿篱之上,像是在说季节已经苍老,但流水依旧年轻。

据传,远古时代始祖炎帝在这奔涌的山谷中拾得嘉禾教人播种,又在此寻尝百草误食断肠草不幸身亡并葬于附近的莲花山,人们便把将这条河流易为嘉陵江。嘉陵江在凤县境游走了七十多公里,由安河、小河峪、旺峪河等一百多支流汇聚而成,流经黄牛铺、红花铺、凤州、双石铺等四镇二十多个村落扑入甘肃两当,又越过略阳、宁强进入四川,于重庆朝天门汇入浩荡长江。

聆听嘉陵江日夜奔腾不息的水声,我不由扣心自问:山地先民第一缕炊烟是在何方升起?村居里第一个灯盏是在何时点亮?又是谁在此地写下第一首诗?

万籁俱寂,伏案阅览县志获其答案,早在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它的川道或台地生息、繁衍,至今已发现蒋家沟、梁鹿坪、桑园、西庄、草店、窑沟(今归属两当县)等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村落遗址三十一个,黄牛堡、钵罗寨、石门关、马岭关、吴曦堡、留凤关等秦、汉、宋等朝代关寨遗址六个。

村居与关寨遗址,宛如浩渺历史中繁华的断片,一次次撩拨我的思古幽情,凤县历史的诸多影子在眼前晃动:刘邦攻打项羽的影子、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影子、唐代玄宗僖宗逃往四川的影子、吴玠和吴璘屯兵抗金的影子、红二十五军和二方面军与国民党军及地方势力鏖战的影子、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回延安的影子……影子跟随着影子,影子迭加着影子,宛如陵江水在岁月的长河中游弋、飘荡、翻滚!

假日,我在嘉陵江江畔的凤州古城盘桓、逗留、探究,这个东有凤凰山,南临南岐山,北峙豆积山,地处山间盆地的村子,相传因有凤栖于凤凰山上而得州县名。据《南岐州志》记载:宋代修建的吴曦堡遗迹及相传诸葛亮行军歇息,苦思计谋将司马懿打得落荒而逃的“思计台”就在此处。我在村内与周边不停的寻望吴曦堡关塞残存的堡基与壕沟,游览“安史之乱”时明皇李隆基入蜀避难在此上香祈福的消灾寺,脑海里幻化出一幕幕图像:凤州古城街市熙攘的人流、李隆基拈香叩拜的身影、习仲勋和他的战友酝酿“两当兵变”的刘家大院,仿佛闻到了李隆基祈福时燃烧的香味,听到了消灾寺上九会那首:“上九一个会,旗鼓一个队,吾王已开颜,给你百捌钱,叫你过好年”的童谣,看到了两当兵变摇曳的战旗……在古代与现代交替的某个节点上,仿佛近代的气息触手可及,远古的繁华也并不遥远。(节选)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拜谒凤州文庙

★提秀莲

 

 

前段时间就听说座落在凤州镇凤州村的古凤州文庙修缮一新了,但整日匆匆忙忙上班,又疲疲惫惫下班,一直没有机会前去参拜,它便成了心心念念的咫尺天涯。

也许是因喜欢文字的原故,心里向往的去处总有文友相约同往,听到电话铃声响起,身体里的“细溪宽河”便瞬间欢唱起来。

古凤州文庙位于凤州村中心。据县志记载:未翻修前的古凤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明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乱。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县高斗光重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王廷钧建戟门幷三祠。嘉庆十七年(1812),邑绅重加修葺。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郭建本重修,前为戟门,门之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周围建宫粉墙,左右建礼门,前开泮池,又前棂星门,正中大成殿,两旁东西庑。凤州文庙又在“文革”期间遭人为毁损,仅留大成殿五间,其一角挑檐已摇摇欲坠。

我们细观,东侧的青瓦粉宫墙还处在修建之中。西侧的青瓦粉宫墙,镶有葡萄、牡丹、荷花、秋菊、竹月等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青色砖雕图案,且图案在构思上,或青枝斜依,寄月于景;或花团锦簇,以叶托情。其精湛的“切、勾、削、凿、剔”等雕工技巧,把花朵绽放的舒展、果实的饱满晶莹和翠竹摇曳的风姿,惟妙惟肖地再现在青砖之上,令人叫绝。

静立古韵四溢的文庙院内,细读文庙巍巍殿宇及殿宇墙壁上彩绘的“仁、信、礼、孝”等图案,我知道自己正踩着先人的草鞋、木屐、布鞋、胶鞋印迹参悟文庙的昨天,眼前浮现那些耕者、乡绅、太守、樵夫、商贾、隐士、僧尼及赶考书生虔诚的面孔,耳畔似乎回响着孔夫子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的话语。

我想正是在祖祖辈辈的祭祀活动,孔子的品行、言论和思想在民间广为传播和折射,凤县才有名宦与乡贤聚集。清代朱子春上任凤州知县时,他严于法度,勤于政务,常跋山涉水访贫问困,使得贫穷百姓得到救助而生息,还主修《凤县志》供后人查阅历史,鉴古知今,并自己捐捧银建张果老铁棋亭,保护文物古迹。翟象仪(1890-1950)在历任凤县留凤关县佐、县立高中小学教员、校长、县教科长等职时,常以“衣贵洁,不贵华”“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学问就是要学要问,不懂不要装懂,千万不要作半瓶子叮当的人”教化身边同事与学生;卢献之(1877-19480)凤州开药铺,如遇病人困难,就抓好中药送与病人,分文不取,如有人请他出诊,他从不问路途远近……(节选)

 

 

 

独爱凤县红叶

★提秀莲

 

 

“枫绽群峦,霞染灵官。绚层林,兴意绵延。清风化雨,幽峡生烟。正菊花黄、浪花浅、霜花寒……”。在凤县居住已经20多年了,第一次听到文友这样深情的赞美凤县的红枫一下子就被感动了,仿佛正有一棵红枫,带着太阳的印痕,红蓬蓬地生长在我的身体里,让我感到生命在充血,脉管在凸起、轰鸣。

确切的说,这被文友咏颂的红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红枫,它是凤县绵延的群山中最古老的灌木丛,多以黄栌和低矮的变种漆树为主。黄栌因叶型和杨树叶一样,且枝干横切后,干心为黄色,故本地群众称之为黄杨。在人们的眼里,它们既不是建筑师盖房建楼的栋梁之材,又不是工匠们做家具的称心之料,充其量就是山里人煨炕、做饭的柴火而已。记得困难时期,人们连肚子都喂不饱,谁还管它山绿水清,对这蔓延的灌木仇视有加,恨不得连根拔起,栽上能变钱的乔木。所以,从没有人肯为这只能当柴烧的灌木丛写诗吟唱,即便有也定是:泪盈盈做了崖畔的残枝,惨凄凄做了荒沟的赘瘤然,在这沟谷密布,山竣坡陡,岩石风化严重的山区,那些山杨、白桦、侧柏、油松、白皮松、橡树等高大的乔木虽然也在这里扎根展绿,但只有黄栌才真正是大山的主人。在春夏,它们从谷地绿到丘陵,从沟涧绿到岩体,甚至从深谷绿到高山之巅,每一层绿都凭着它们的意志肆意地延伸着,那郁郁葱葱的绿浪几乎在风中飘荡起来。在大山里,它们日日贪婪地吸收着太阳赐予的叶绿素、叶红素,当寒秋来临,它们便迎着寒霜,将蔓延的酒红、桃红、紫红、嫣红、鲜红、猩红、绛红一下子抵达凤县的山山岭岭,点布到河川谷地。它们不仅与山杨、古槐、杜鹃、白桦、珍珠梅促膝倾谈,匠心独运地勾画五彩斑斓的巨幅画卷,还与松柏、翠竹结党社交,摆布一场“绿肥红密”的山川大景,那是何等的惊艳与震撼,真真可谓“画图难足”。

记得有句名言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凤县的红叶只能算个小隐士,或者说它们只是一个“角落”主义者和流亡者。记得在人们把它们当作煨炕、做饭的主要燃料进行无限度砍伐的年代,它们便远离县城的车水马龙、山脚的灯红酒绿和热烈的卿卿我我,从繁华地带流亡到蛮荒的旷野,从大山的主角流亡到大山的配角,或者还从故乡流亡到异乡,置身于偏僻的荒野之角或孤寂的石崖之缝,甚至躲到高山悬崖人迹不能到达的地方,乐观地把残山剩水当成它们的乐土和家园,百年千年生生不息地活着。(节选)(《发表于秦岭文学》15年第一期)

 

 

 

 

深沉的咏颂与礼赞

——提秀莲《凤凰之乡随想录》浅读

★刘彦林

 

前不久,我拜读了凤县作家提秀莲的作品集《凤凰之乡随想录》,被书中收录的63篇散文和49首诗歌所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深为触动,真正领受了一次内心和灵魂的震撼和洗礼。

《凤凰之乡随想录》,是提秀莲献给生活之地——凤县的深情的赞歌。事实上,提秀莲是一位凤县的“客家人”。正是这一原因,她才对第二故乡的凤县更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热爱。按理说,生活其中,对最熟悉的事物,最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然而,提秀莲却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家乡从多个视角进行眷顾和反观,深怀虔敬的目光去凝目和打量,也把最深情的赞歌献给了哺育了自己的一方热土,这本身很令我心怀敬佩。读完全书,更加被作者对家乡的一腔深情而大为折服。

“乡游散记”,汇集了她的23篇游记类文章,也表明提秀莲以观览的方式,从多个方位去了解自己的家乡,通过具有现场感的景物描绘,通过饱含真情的细致叙述,来抒发从心灵深处迸发而出的真情实感。从空间方位看,脚步抵达的有县域内的东河桥、凤岭、堡子山、秦岭花谷、嘉陵江、通天河、月亮湾等风景优美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并抓住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景物特征进行诗情画意的描写,突出自然风光的“奇、秀、险、幽”等特点;也有对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描绘,像对红梅、野菊、红叶、音乐喷泉和夜景,都投注了真实情感,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勾勒和描绘,或是浓墨重彩,或是白描勾勒,都蕴藏着深厚的热爱之情。此外,对耐人寻味的地名的探寻,都很有意趣,也很令人心怀向往。

“琐事随想”,集中了她的16篇写物记事类文章。纵向来看,是对前一辑的延伸和拓展,通过更特别的观察视角,表达和抒发对凤县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方面,提秀莲将目光从对家乡奇山异水、草木花卉的注目上,挪移至对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挖掘,也有对神话传说追溯和寻根求源的自觉。《生动的凤县民歌》,对凤县的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进行了挖掘,尤其对其中的情歌的抒情体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重阳节感怀》,探寻了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舌尖上的凤县》,介绍了凤县的“干脚棒、石夹菜、浆粑馍”等特色小吃,还对凤县的观音粉、罐罐茶、洋芋丸丸专门“立传”,并对这几种小吃的做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色、香、味俱佳,让人满口生香。当然,那篇《我的中国梦,我的住房梦》,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情动人,说理作辅,表达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见闻散录”,尽管都是和生活有关的感悟,还是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一名在纪检部门工作多年的人,她对生活中的诸种现象更是表现出爱憎分明,尤其对不良现象或者丑恶的行径,更是深恶痛绝、不吐不快,于是一些随感式的政论性的短文落笔成文,不过,她的论述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阐明观点,以正视听。像《“拉关系”随想》、《色官豪言反思》、《杨善洲的快乐观》、《拔群众诉求当作航标》、《把热爱当作富足的源泉》等24篇,表面看来与有韵致和意味的散文有点偏离,但从深层次看待,无一不是对家乡深沉之爱行为的具体体现。

“凤岭漫想”,编选了她的49首散文诗和现代诗。在这一部分,提秀莲采取的是“小视角,大情感”的抒情体式,都是在字里行间埋藏着情感种粒的抒情诗。既有像《送你一个凤县》、《凤县民歌》、《我想去凤县游览》、《凤县赋》、《凤县新韵》等直抒胸臆的诗章,也有借物抒情,让情感借助事物的翅膀而光彩夺目的《月亮湾》、《嘉陵江》、《灵官峡》、《红花铺镇诗韵》等诗篇,还有把微小的事物作为托物言志的载体的《第一朵雪花》、《睡莲》、《红叶颂》、《一朵花为凤县代言》等精短诗作。尤其是《凤县组诗》,通过十一首诗歌,诗意而丰厚,清丽而纯朴,传达出对家乡凤县的真情实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总之,提秀莲的作品集《凤凰之乡随想录》,是一部献给故土的赞歌,更是一份献给“凤凰之乡”的特殊礼物。真情天日可鉴,真诚令人动容。提秀莲深爱家乡,并把最深沉的热爱献给家乡,饱含情感咏颂,抒发赞美情怀,她的这种做法,我当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来源:    时间:2016年06月13日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提秀莲,女,大学本科学历,笔名:风飞月。1964年生于青海省门源县。宝鸡职工作协会员、宝鸡市散文协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协会会员。现为陕西省凤县纪委执法监察室主任。2006年开始写作,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雪莲诗刊》、《陕西机关党的工作》、《党风与廉政》《宝鸡日报》、《陇南日报》、《商洛日报》、《秦岭文学》《宝鸡风纪》等报刊杂志,多篇(首)散文与诗歌入选《宝鸡览胜》、《宝鸡散文杂文荟萃专集》、《宝鸡市反腐倡廉诗词集》、《陈仓石鼓古今诗词集》、《七彩凤县文化专辑》、《凤翥九天》杂志等。出版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曾获全国纪检监察期刊“以廉兴国杂文比赛”一等奖、陕西省廉政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征文活动诗词二等奖等。

 

 

【作家心语】岁月如风,转眼即逝。倏然间,我在纪检监察征途中已经行走了26个年头。在这26年里,不管窗外风声有多贫穷,我都把热爱工作当作富足的源泉,无限热忱地将精力交给工作;不管世间的生存图景多么纷繁芜杂,我都以诗歌、散文为精神寄托,让身心紧贴大地。在爱与被爱中,不仅使纪检监察工作的枝头结满了果实,而且诗歌、散文的枝枝叶叶也日益葱茏。我像一个初生的婴儿,迎着散文和诗歌的小径一路奔跑起来,时间被我甩在身后,浅薄和浮躁被我甩在身后,我的脉管里流淌着诗歌的血液、散文的芳香,她们给了我一个富裕的人生。这期间,我一再下潜,一再积淀、一再沉浮、一再靠近。当累到一定时候,当孤寂、落寞到一定时候,囚困在心中的灵感和无边的遐想,便在纸张上奔跑起来。从此,我有了磅礴的生命内涵。

(摘编自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原载《党风与廉政》2012年第5期)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生动的凤县民歌

★提秀莲

 

 

凤县古称凤州,因其西邻甘肃,南通四川,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和“川陕锁钥”之称,故黄河文化、巴蜀文化、陇南文化、古羌文化如同条条溪流在这里汇集、融合,让这里每一个山村都盛产民歌。这些民歌就像一茬茬青翠葱茏的植物,在凤县的山山岭岭茂盛地生长着。

 

凤县民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等。无论哪种歌体,都是山村人民生活信念的生动体现和传神表达。你听 :“山歌子来把山头,阎王见我也发愁。孔夫子见我就下马,皇帝见我也低头。”这是多么豪迈的情感表达啊!神话传说中阎王掌控生死,而孔夫子则是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古时皇帝掌控着生杀予夺大权,都是“大牌”,哪个敢惹、谁人敢碰啊?可是,只要山村人民站在山头唱起山歌,那粗犷豪放的气势,甚至让这些“大牌”也纷纷下马、低头,甘拜下风了。

 

凤县的民歌就是凤县的历史,沿着凤县人民歌风吟月、抒情颂爱的足迹,我仿佛看到山村女儿的妩媚与款款深情,看到山村男儿的风华与绵绵情意,看到了山村人民的从容、豁达、纯朴与善良,看到了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源泉。在扰攘的红尘中,我很庆幸自己在原汁原味的民歌原生地生活与工作,能时时聆听那一首首有如天籁的民歌,让干涸的心田得到清泉的滋润,让躁动的心重又宁静下来。(节选)(发表于《宝鸡日报》2014年9月16日)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江畔幽思 ★提秀莲

清晨,推窗俯瞰,嘉陵江上阳光折射的颗粒透明闪亮,穿梭于水面细碎的波纹与涟漪之间,犹如一帘幽梦。风吹过来,河岸长廊的柳树叶子纷纷飘落,静静地铺洒在路面和河岸的绿篱之上,像是在说季节已经苍老,但流水依旧年轻。

据传,远古时代始祖炎帝在这奔涌的山谷中拾得嘉禾教人播种,又在此寻尝百草误食断肠草不幸身亡并葬于附近的莲花山,人们便把将这条河流易为嘉陵江。嘉陵江在凤县境游走了七十多公里,由安河、小河峪、旺峪河等一百多支流汇聚而成,流经黄牛铺、红花铺、凤州、双石铺等四镇二十多个村落扑入甘肃两当,又越过略阳、宁强进入四川,于重庆朝天门汇入浩荡长江。

聆听嘉陵江日夜奔腾不息的水声,我不由扣心自问:山地先民第一缕炊烟是在何方升起?村居里第一个灯盏是在何时点亮?又是谁在此地写下第一首诗?

万籁俱寂,伏案阅览县志获其答案,早在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它的川道或台地生息、繁衍,至今已发现蒋家沟、梁鹿坪、桑园、西庄、草店、窑沟(今归属两当县)等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村落遗址三十一个,黄牛堡、钵罗寨、石门关、马岭关、吴曦堡、留凤关等秦、汉、宋等朝代关寨遗址六个。

村居与关寨遗址,宛如浩渺历史中繁华的断片,一次次撩拨我的思古幽情,凤县历史的诸多影子在眼前晃动:刘邦攻打项羽的影子、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影子、唐代玄宗僖宗逃往四川的影子、吴玠和吴璘屯兵抗金的影子、红二十五军和二方面军与国民党军及地方势力鏖战的影子、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回延安的影子……影子跟随着影子,影子迭加着影子,宛如陵江水在岁月的长河中游弋、飘荡、翻滚!

假日,我在嘉陵江江畔的凤州古城盘桓、逗留、探究,这个东有凤凰山,南临南岐山,北峙豆积山,地处山间盆地的村子,相传因有凤栖于凤凰山上而得州县名。据《南岐州志》记载:宋代修建的吴曦堡遗迹及相传诸葛亮行军歇息,苦思计谋将司马懿打得落荒而逃的“思计台”就在此处。我在村内与周边不停的寻望吴曦堡关塞残存的堡基与壕沟,游览“安史之乱”时明皇李隆基入蜀避难在此上香祈福的消灾寺,脑海里幻化出一幕幕图像:凤州古城街市熙攘的人流、李隆基拈香叩拜的身影、习仲勋和他的战友酝酿“两当兵变”的刘家大院,仿佛闻到了李隆基祈福时燃烧的香味,听到了消灾寺上九会那首:“上九一个会,旗鼓一个队,吾王已开颜,给你百捌钱,叫你过好年”的童谣,看到了两当兵变摇曳的战旗……在古代与现代交替的某个节点上,仿佛近代的气息触手可及,远古的繁华也并不遥远。(节选)

 

 

【纪检人】提秀莲:把热爱当做富足的源泉

 

拜谒凤州文庙

★提秀莲

 

 

前段时间就听说座落在凤州镇凤州村的古凤州文庙修缮一新了,但整日匆匆忙忙上班,又疲疲惫惫下班,一直没有机会前去参拜,它便成了心心念念的咫尺天涯。

也许是因喜欢文字的原故,心里向往的去处总有文友相约同往,听到电话铃声响起,身体里的“细溪宽河”便瞬间欢唱起来。

古凤州文庙位于凤州村中心。据县志记载:未翻修前的古凤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明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乱。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县高斗光重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王廷钧建戟门幷三祠。嘉庆十七年(1812),邑绅重加修葺。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郭建本重修,前为戟门,门之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周围建宫粉墙,左右建礼门,前开泮池,又前棂星门,正中大成殿,两旁东西庑。凤州文庙又在“文革”期间遭人为毁损,仅留大成殿五间,其一角挑檐已摇摇欲坠。

我们细观,东侧的青瓦粉宫墙还处在修建之中。西侧的青瓦粉宫墙,镶有葡萄、牡丹、荷花、秋菊、竹月等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青色砖雕图案,且图案在构思上,或青枝斜依,寄月于景;或花团锦簇,以叶托情。其精湛的“切、勾、削、凿、剔”等雕工技巧,把花朵绽放的舒展、果实的饱满晶莹和翠竹摇曳的风姿,惟妙惟肖地再现在青砖之上,令人叫绝。

静立古韵四溢的文庙院内,细读文庙巍巍殿宇及殿宇墙壁上彩绘的“仁、信、礼、孝”等图案,我知道自己正踩着先人的草鞋、木屐、布鞋、胶鞋印迹参悟文庙的昨天,眼前浮现那些耕者、乡绅、太守、樵夫、商贾、隐士、僧尼及赶考书生虔诚的面孔,耳畔似乎回响着孔夫子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的话语。

我想正是在祖祖辈辈的祭祀活动,孔子的品行、言论和思想在民间广为传播和折射,凤县才有名宦与乡贤聚集。清代朱子春上任凤州知县时,他严于法度,勤于政务,常跋山涉水访贫问困,使得贫穷百姓得到救助而生息,还主修《凤县志》供后人查阅历史,鉴古知今,并自己捐捧银建张果老铁棋亭,保护文物古迹。翟象仪(1890-1950)在历任凤县留凤关县佐、县立高中小学教员、校长、县教科长等职时,常以“衣贵洁,不贵华”“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学问就是要学要问,不懂不要装懂,千万不要作半瓶子叮当的人”教化身边同事与学生;卢献之(1877-19480)凤州开药铺,如遇病人困难,就抓好中药送与病人,分文不取,如有人请他出诊,他从不问路途远近……(节选)

 

 

 

独爱凤县红叶

★提秀莲

 

 

“枫绽群峦,霞染灵官。绚层林,兴意绵延。清风化雨,幽峡生烟。正菊花黄、浪花浅、霜花寒……”。在凤县居住已经20多年了,第一次听到文友这样深情的赞美凤县的红枫一下子就被感动了,仿佛正有一棵红枫,带着太阳的印痕,红蓬蓬地生长在我的身体里,让我感到生命在充血,脉管在凸起、轰鸣。

确切的说,这被文友咏颂的红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红枫,它是凤县绵延的群山中最古老的灌木丛,多以黄栌和低矮的变种漆树为主。黄栌因叶型和杨树叶一样,且枝干横切后,干心为黄色,故本地群众称之为黄杨。在人们的眼里,它们既不是建筑师盖房建楼的栋梁之材,又不是工匠们做家具的称心之料,充其量就是山里人煨炕、做饭的柴火而已。记得困难时期,人们连肚子都喂不饱,谁还管它山绿水清,对这蔓延的灌木仇视有加,恨不得连根拔起,栽上能变钱的乔木。所以,从没有人肯为这只能当柴烧的灌木丛写诗吟唱,即便有也定是:泪盈盈做了崖畔的残枝,惨凄凄做了荒沟的赘瘤然,在这沟谷密布,山竣坡陡,岩石风化严重的山区,那些山杨、白桦、侧柏、油松、白皮松、橡树等高大的乔木虽然也在这里扎根展绿,但只有黄栌才真正是大山的主人。在春夏,它们从谷地绿到丘陵,从沟涧绿到岩体,甚至从深谷绿到高山之巅,每一层绿都凭着它们的意志肆意地延伸着,那郁郁葱葱的绿浪几乎在风中飘荡起来。在大山里,它们日日贪婪地吸收着太阳赐予的叶绿素、叶红素,当寒秋来临,它们便迎着寒霜,将蔓延的酒红、桃红、紫红、嫣红、鲜红、猩红、绛红一下子抵达凤县的山山岭岭,点布到河川谷地。它们不仅与山杨、古槐、杜鹃、白桦、珍珠梅促膝倾谈,匠心独运地勾画五彩斑斓的巨幅画卷,还与松柏、翠竹结党社交,摆布一场“绿肥红密”的山川大景,那是何等的惊艳与震撼,真真可谓“画图难足”。

记得有句名言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凤县的红叶只能算个小隐士,或者说它们只是一个“角落”主义者和流亡者。记得在人们把它们当作煨炕、做饭的主要燃料进行无限度砍伐的年代,它们便远离县城的车水马龙、山脚的灯红酒绿和热烈的卿卿我我,从繁华地带流亡到蛮荒的旷野,从大山的主角流亡到大山的配角,或者还从故乡流亡到异乡,置身于偏僻的荒野之角或孤寂的石崖之缝,甚至躲到高山悬崖人迹不能到达的地方,乐观地把残山剩水当成它们的乐土和家园,百年千年生生不息地活着。(节选)(《发表于秦岭文学》15年第一期)

 

 

 

 

深沉的咏颂与礼赞

——提秀莲《凤凰之乡随想录》浅读

★刘彦林

 

前不久,我拜读了凤县作家提秀莲的作品集《凤凰之乡随想录》,被书中收录的63篇散文和49首诗歌所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深为触动,真正领受了一次内心和灵魂的震撼和洗礼。

《凤凰之乡随想录》,是提秀莲献给生活之地——凤县的深情的赞歌。事实上,提秀莲是一位凤县的“客家人”。正是这一原因,她才对第二故乡的凤县更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热爱。按理说,生活其中,对最熟悉的事物,最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然而,提秀莲却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家乡从多个视角进行眷顾和反观,深怀虔敬的目光去凝目和打量,也把最深情的赞歌献给了哺育了自己的一方热土,这本身很令我心怀敬佩。读完全书,更加被作者对家乡的一腔深情而大为折服。

“乡游散记”,汇集了她的23篇游记类文章,也表明提秀莲以观览的方式,从多个方位去了解自己的家乡,通过具有现场感的景物描绘,通过饱含真情的细致叙述,来抒发从心灵深处迸发而出的真情实感。从空间方位看,脚步抵达的有县域内的东河桥、凤岭、堡子山、秦岭花谷、嘉陵江、通天河、月亮湾等风景优美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并抓住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景物特征进行诗情画意的描写,突出自然风光的“奇、秀、险、幽”等特点;也有对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描绘,像对红梅、野菊、红叶、音乐喷泉和夜景,都投注了真实情感,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勾勒和描绘,或是浓墨重彩,或是白描勾勒,都蕴藏着深厚的热爱之情。此外,对耐人寻味的地名的探寻,都很有意趣,也很令人心怀向往。

“琐事随想”,集中了她的16篇写物记事类文章。纵向来看,是对前一辑的延伸和拓展,通过更特别的观察视角,表达和抒发对凤县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方面,提秀莲将目光从对家乡奇山异水、草木花卉的注目上,挪移至对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挖掘,也有对神话传说追溯和寻根求源的自觉。《生动的凤县民歌》,对凤县的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进行了挖掘,尤其对其中的情歌的抒情体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重阳节感怀》,探寻了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舌尖上的凤县》,介绍了凤县的“干脚棒、石夹菜、浆粑馍”等特色小吃,还对凤县的观音粉、罐罐茶、洋芋丸丸专门“立传”,并对这几种小吃的做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色、香、味俱佳,让人满口生香。当然,那篇《我的中国梦,我的住房梦》,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情动人,说理作辅,表达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见闻散录”,尽管都是和生活有关的感悟,还是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一名在纪检部门工作多年的人,她对生活中的诸种现象更是表现出爱憎分明,尤其对不良现象或者丑恶的行径,更是深恶痛绝、不吐不快,于是一些随感式的政论性的短文落笔成文,不过,她的论述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阐明观点,以正视听。像《“拉关系”随想》、《色官豪言反思》、《杨善洲的快乐观》、《拔群众诉求当作航标》、《把热爱当作富足的源泉》等24篇,表面看来与有韵致和意味的散文有点偏离,但从深层次看待,无一不是对家乡深沉之爱行为的具体体现。

“凤岭漫想”,编选了她的49首散文诗和现代诗。在这一部分,提秀莲采取的是“小视角,大情感”的抒情体式,都是在字里行间埋藏着情感种粒的抒情诗。既有像《送你一个凤县》、《凤县民歌》、《我想去凤县游览》、《凤县赋》、《凤县新韵》等直抒胸臆的诗章,也有借物抒情,让情感借助事物的翅膀而光彩夺目的《月亮湾》、《嘉陵江》、《灵官峡》、《红花铺镇诗韵》等诗篇,还有把微小的事物作为托物言志的载体的《第一朵雪花》、《睡莲》、《红叶颂》、《一朵花为凤县代言》等精短诗作。尤其是《凤县组诗》,通过十一首诗歌,诗意而丰厚,清丽而纯朴,传达出对家乡凤县的真情实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总之,提秀莲的作品集《凤凰之乡随想录》,是一部献给故土的赞歌,更是一份献给“凤凰之乡”的特殊礼物。真情天日可鉴,真诚令人动容。提秀莲深爱家乡,并把最深沉的热爱献给家乡,饱含情感咏颂,抒发赞美情怀,她的这种做法,我当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陕ICP备09008499号